家居资讯:企业如何化解经销商管理困扰
企业很少从自身找原因,经销商为什么要造自己的反?你为经销商带来多少实惠?很多企业对经销商赚的比自己多而耿耿于怀,认为这个利润原本属于自己。但是其很少站在经销商的角度考虑,在经销商为自己创造财富的时候,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共赢才应该是这个系统的主色调。
在企业开拓渠道时,抱怨最深的就是经销商的出尔反尔,没有忠诚度可言。
追逐利润是经销商的特色,只不过眼光不同决定了其方式的差异,有的人眼光看的比较长远,经营的是比较好的品牌,但是利润空间相对不高;有的人关注的眼下的利润,他就会经营风险和利润空间比较大的产品。但是企业到底如何赢得经销商忠诚度?
忠诚度需要品牌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企业的经营思路和产品的利润空间来支撑,但也与企业在操作的过程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公平原则。“公平、公信、公赢”。企业在制定销售政策时,要考虑公平的原则,不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这样从开始在经销商中间就产生隔阂,今后在企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造成底下经销商离心离德,企业没有号召力,大家仅是利益上的朋友,这样在有更好的选择时,企业怎么能要求自己的经销商对自己效忠。在执行中,经销商怎么能够尽心,实在不行,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其次,市场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是影响经销商忠诚与否的关键因素。经销商最怕善变的企业,早上是一个政策,晚上又是一个决策,搞的经销商无所适从,没有安全感。
在经销商管理中,起先不能着重考虑能从经销商那里获得什么,而应将对经销商的服务摆在第一位。用成熟市场操作思路将经销商的销售热情激发出来,到时企业的获利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在长期的销售网络开发中,一是用中国传统的人情味,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用精神影响下边的经销商,并且把自己多年来沉淀下来的经营心得无条件送给下边的经销商,使他们明白企业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公司管理的方式。大家在实际经营中“劲”朝一处使,减少公司与渠道之间的沟通成本。其二就是企业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各种学习机制,确保了公司的人文文化有了一个可靠的依托。
管理凝聚力
很多企业的渠道管理困扰来自经销商和企业之间的结合比较松散,每个经销商都作为一个独立的销售个体,其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导致内耗比较大,管理起来比较费劲。归结衍生渠道问题的根源,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渠道中各经销商利益分散,管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渠道内各成员各自为战,企业对渠道没有足够的掌控能力。还有就是经营过程中,制造领域和与零售领域的关系发生变化,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经营侧重点倒向了渠道。
现在很多企业直接吸引一些大的经销商参入公司的管理中来,实现利益共同体,这样不但可以拉近与经销商的关系,今后在政策的制定上更能贴近市场,更重要的是,让一些地方诸侯直接参与,可以帮助企业盘牢一方市场,让企业在推行政策时减少了“折扣”,一举两得。
还有的企业选择了与经销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大家在对等的地位上共同获利,群策群力,做活市场。对等是基础,赢利是目标,在没有利益的保证下,企业没有权利要求经销商对其愚忠,干涉经销商的选择。
从纵向划分,对经销商的管理还可分为经销商管理和经销商的下线客户管理。
1、 经销商的管理
如果你是市场知名度很高的产品,对市场操作有独特的操作思路,那么可以考虑提高经销商保证金的门槛,将经销商的资源统一在一个系统的经营模式下运转,减少系统的内部损耗,使其产生的利润最大化。
但是问题是这个政策应该有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令经销商惶惶不可终日,无所适从。
2、 经销商下线客户管理
关注于经销商的下线客户,这样可以帮助企业从微观上找到企业小量增减原因和产品与市场的结合度。与下级经销商的交往达到通达后,可以让网络进一步理解企业的销售政策,最重要的是,让经销商在与企业对抗时有所顾及。
价值增值力
将经销商统一在自己的模式下,加强市场政策的执行力和满意度。很多经销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各种政策“视”而不做或者做而不好,不能达到企业的预期效果。这就要求企业对经销商进行“洗脑”,让经销商明白企业对一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要求。
1、加强培训,灌输先进的经营理念,以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无形资产的增殖促使其现金形式上的收益。
市场越来越复杂,很多经销商对在经营中产生迷茫情绪,都渴望去学习和创新,吸收更多的营养,来为自己的经营提供一些启示。这样企业可以用自己比较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提供给自己的经销商,不但可以更深层次影响和团结经销商,使他们在自己的周围,更重要的是,统一的经营共同体,让企业在推行政策时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鼓励当地经销商因地制宜地创造出经营奇招,然后在渠道中加以推广,这样不但能增强经销商参与管理的意识,满足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营效益。
让自己的销售渠道变的进退有致,易于掌控,是每一个企业渠道建设的终极目标,但是拥有一个满意的销售渠道并不是仅凭几个理论就可以搞定的,要在交流中认真梳理、不断磨合,使双方相互适应,这样才可以在具体操作中得心应手。